孽龙也没有想到褚兆龙会这么果断,而我也没有想到褚兆龙手中的引魂灯居然就是地狱沙漏。
褚兆龙这小子到底有多少事情在瞒着我?
“你给我也没用,我根本就不会用。”孽龙拿起引魂灯重新交给褚兆龙,可是褚兆龙却没有接。
“为了这个东西,我师傅现在半死不活的,慕容冰更是恨不得把我碎尸万段,现在你也要,那好我给你们。”褚兆龙说完推开屋子的门,拉着我就除了屋子。
“等等。”
我只听见了声音,却没有看到孽龙是怎么动的,居然挡在我和褚兆龙的面前。
“想动手?”褚兆龙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,“要是以前我会怕你们,可现在……你们会死无全尸。”
一时间孽龙居然不说话了。
褚兆龙呢,又拉着我坐回石凳上,似笑非笑的看着孽龙,“别人不知道三毒五欲是什么,可我却知道,你藏在十九层地狱无非就是想把你的三毒五欲给藏起来对吧?”
对此孽龙不予置否。
三毒在佛教而言,就是人类的种种苦难(如烦恼、争斗等)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、怒心和愚痴心,即所谓“三毒”。
也是人类身、口、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。
其实,贪欲是对名声、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;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,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;愚痴是指愚昧无知、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。
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,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、仇恨不已,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。佛陀教导我们要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”,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,去除贪欲心、怒心和愚痴心,净化自己的心灵。
而在具体实践上,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,以慈悲去转化怒心,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。正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
简单说,三毒,就是贪嗔痴。
贪,贪是指而不离的心理活动,在《大乘义章》卷五说:“于三毒五欲外才是阿弥陀佛净土染爱名贪。”
佛教认为,众生生活于世间,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,产生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感觉。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,因此叫做五欲。
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,就成为贪。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。
《俱舍论》卷十六中说:“于他财物,恶欲名贪。”通俗地说,对于名、利,对于财物,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,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,产生无厌足地追求、占有的欲望,都可称为贪。
《成唯识论》卷六中则说:“云何为贪?于有、有具染著为性。能障无贪、生苦为业。”“有”和“有具”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。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,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,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,长受三界流转之苦,所以说以生苦为业。
佛教认为,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,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,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,并将贪与嗔、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“三毒”。
小乘有部以贪为“不定地法”之一,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“烦恼法”之一。
《俱舍论》依贪著对象区别,将贪分为四种:一显色贪、二形色贪、三妙触贪、四供奉贪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中则分为事贪、见贪、贪贪、悭贪、盖贪、恶行贪、子息贪、亲友贪、资具贪、有无有贪等。
嗔,又作嗔怒、嗔恚等,指仇视、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。
《大乘五蕴论》中说:“云何为嗔?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。”
《成唯识论》中则说:“嗔者,于苦、苦具,憎恚为性,能障无嗔,不安稳性,恶行所依为业。”
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,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“三毒”。
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。
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、占有的心理欲望,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、恼怒的心理和情绪。
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,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、不安等精神作用,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。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。
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,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,则嗔的危害更大。
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,便会发生争斗,或导致互相残杀,轻者危害一家一村,重则使整个社会,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,因而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四中说,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、其咎最深,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。
痴,又作无明。指心性迷暗,愚昧无知。
《俱舍论》中说:“痴者,所谓愚痴,即是无明。”佛教认为,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,致心性愚昧,迷于事理,由此而有“人”、“我”之分。
于是产生我执、法执,人生的种种烦恼,世事之纷纷扰扰,均由此而起。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。
《唯识论》卷六中说:“于诸理事迷清静智慧心暗为性,能碍无痴,一切杂染所依为业。”又说:“诸烦恼生,必由痴故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特案科诡异事件请大家收藏:(www.fuyushu.com)特案科诡异事件赋予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