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万石啊!
粗算一下,三十万禁军即使战时,每月消耗的粮草也不过二十万不到,这货一个人就捐了三十万大军一个半月的口粮。
当然了,武承嗣表面慷慨,谁也不知道,这货背地里都特么哭瞎了。
三十万石粮啊,他可谓是倾家荡产了。
尤其是其中的二十万,还是从太平那点花八百文一石的高价买来的。
特别是听说太平公主出手最为大方,一下就捐了十万贯,没把武承嗣气死。
她大方!?大方个屁!
原本吧,武承嗣是想既然太平要卖,那他自然是要收的,哪怕是贵一点也要收上来。
这不光是自己出捐可得民心圣心的问题,也是想让太平没得捐啊!
到时候,几个争储的肯定是竞相表现,能捐多少捐多少。如唯独太平拿不出一粒粮食,其中高下,女皇和满朝臣子自有计较。
可是,他没想到,李贤这货开了个头儿,捐钱!
那太平自然也就可以捐钱了。
而且,也不知道是故意的,还是无心。太平整整好好捐了十万,一下就把武承嗣气着了。
......
咱们算笔账哈,市面上三百文一石的粮食,太平敲了他八百文。
一石净赚半贯,二十万石挣了多少?
整整好好,一个大子都不少的......
就、是、他、娘、的十万贯!
等于是太平一分钱都没出,拿着武承嗣的钱慷了自己的慨,没把武承嗣肠子都悔青了。
不过,幸好此为战时,钱再多,也没粮食有用。
虽然太平捐的最多,可是还是没有他这三十万石粮重要。
当武则天得知他一下捐出三十万石的时候,大为欣喜,一连在朝堂上夸了武承嗣三天,这让武承嗣心里稍稍好过那么一点儿。
......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总之,世家现在想表现也晚了,皇室的慷慨与世家的自私,以成鲜明之比。
民声之沸,盛况空前。
但是,让卢松等人意外的是,武则天好像并没有下一步的动作,似乎所有心思都在抗敌之上,倒是没有落井下石。
老太太依然是该上朝上朝,该议事议事,并无什么反常之举。
唯独一件让人琢磨不透的事,可能就是,武则天颁布征北诏令的当天,老太太于皇宫内院召见了长路镖局的镖主穆子究。
......
这是武则天第二次召见穆子究。
说实话,穆子究其人,他的第一次亮相虽然给武则天带来了惊喜,可是老太太在内心深处,其实并不喜欢这个年轻人。
如果有可能,武则天甚至不想再见到这个失了分寸的江湖人。
可是这一次,武则正在与黑齿常之和狄仁杰进行最后的临行嘱咐。
狄胖子还在絮叨:“陛下,京师戍卫尽出,老臣以为还是有待商榷!”
看了眼黑齿常之,“甚至....甚至黑齿将军出战,老臣以为也有不妥!”
狄胖子已经被武则搞懵了。
说白了,对于武则天的这个决定,他比什么民间啊,什么百官啊,要震惊得多,不理解得多。
且不说禁军尽出,武则天是不是要与世家斗气,是不是要彻底把世家门阀搞臭,单说万一有个差池怎么办?
京师不设防?这不就是闹呢吗?
再说了,黑齿常之出战?
并州有一个魏元忠老太太不用,用什么黑齿常之?
这倒不是狄仁杰看不上这个黑齿将军,事实上,魏元忠毕竟是文臣,虽有军事才能,可是和黑齿常之这位百战帅才相比还是差了一点。
可是,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
尽管魏元忠比不上黑齿常之,但是单就当下时局来看,魏元忠都比黑齿常之更适合统领北方军务。
一来,魏元忠在并州经营多年,更为熟悉北方形势,人脉上也比黑齿常之有优势。
二来,凡是将帅,都有自己领军的特长。
魏元忠善守,为人甚稳,正好是当下所需。
而黑齿常之则是骁勇无双,善使奇兵,攻城伐寨,主动出击,当世无二。
现在哪怕是不懂军事的都知道,北境之危,必然要以守势为主,熬过这个冬天。只要守到来年开春,战事必有转折。
那你说,是不是魏元忠更合适?
狄仁杰这回实在没想明白,老太太到底怎么想的?
直到现在,狄胖子还是试图让武则天改变主意,重新考虑。
可是,对于狄仁杰的苦劝,武则天似乎是铁了心一般。
好言劝道:“狄卿放心,蜀地与荆湖的府军已经近在咫尺,不出三日便抵京城。”
“由南兵守卫京师,也是一样儿的。”
“这样一来,也省了南兵直入北境的艰难。毕竟京师禁军已经早有准备,随时可北上,也随时能战。”
“至于黑齿爱卿....”
武则天一笑,却是没有多作解释,“与其关心这个,倒不如狄卿帮朕想想,这粮草之事如何北运。”
“粮草?”狄仁杰犯了难,粮草确实是个难题。
南粮北运,路途千里万里,跋山涉水,如何运,倒真是要费番心思。
现在,虽然有各方面捐赠,暂时不缺粮食,可是军粮如何运到北方去,要征多少民夫,这都是问题。
“臣以为......”狄仁杰马上想出对策,“趁着民情高涨之时,陛下当早征民力,且不可优柔寡断,必要多征多用!”
“突厥一战,短则一年半载,长则遥遥无期,粮草运转必要通畅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獒唐请大家收藏:(www.fuyushu.com)獒唐赋予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